4月24日,《中国教育报》刊发张志坚署名文章《立足地域文化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社会反映良好。
媒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4/24/content_638317.htm?div=-1
文章原文:
立足地域文化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特色
——yl23455永利官网“四个融入”开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张志坚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近年来,yl23455永利官网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宝贵的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科学研究、融入专业实践、融入第二课堂,开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特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将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商丘是殷商之源、华商之都,是孔子的祖籍、庄子的故里,蕴含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为了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在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课程”部分,学校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模块,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与修身”“中国艺术鉴赏”“中国经典民歌鉴赏”等课程,涵盖文学、艺术、哲学、体育、历史、政治等多门学科,上万名学子在课堂上感悟经典、涤荡心灵。加强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与修身”“中国文化与礼仪”等一批网络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同时加强地方文化类课程建设,相继推出“商丘文学通史”“范仲淹与应天书院研究”“明清归德府望族与文学研究”等课程。依托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多层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基地”,邀请商丘市剪纸非遗传承人贾艳梅担任客座教授,讲授“多层剪纸实践与创作”“剪纸赏析与实践”“中国民俗剪纸史”等传统剪纸课程。剪纸工作室师生共同创作的“奥运团花”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收藏为“国礼”。依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丘“四平调”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邀请国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邹爱琴、拜金荣等担任客座教授,讲授“本土音乐研究与发展”“四平调鉴赏”等专业课程。建立“民间艺术大师工作室”,大力推进现代师徒制课堂教学,邀请民间艺术大师讲授“庄子漆艺”“宋城皮雕”等地方文化课程,引导大学生走近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将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学研究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更深刻的时代内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与师生“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人文学院依托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成立“应天书院研究中心”“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庄子与道家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深入开展殷商文化、庄子与道家文化、应天书院文化等研究;出版《应天文化季刊》《汉梁文化》《商宋文化》等刊物;与商丘市联合举办“范仲淹与商丘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庄子文化高峰论坛”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建设“应天国学堂”,举办“应天书院讲坛”37场次;出版《商丘通史》《侯方域全集校笺》《宋荦全集》《20世纪庄学研究史编》《商丘古都文化研究》等系列著作;获批“明清商丘宋氏家族文学研究”“应天书院研究”“殷商文化起源及其兴衰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省兴文化工程等20余项;专著《汉梁文化》荣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外语学院成立“河南省庄子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英文译著《庄子》入选省“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荣获省“翻译河南”工程优秀成果特等奖。音乐学院获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丘“四平调”研究基地等学术平台,获批“豫东调唱腔传承与人才培养”“中国传统音乐曲牌索引及其统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河南稀有剧种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商丘四平调为例”等多项国家艺术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学报开设“庄子·道家·道教研究”栏目,荣获“全国教育院校期刊特色栏目”称号,成为全国“庄子·道家·道教”学术论文发表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特藏部长期致力于商丘古籍文献收集和整理,现藏有古碑墓志、汉画像等拓片3454种4955幅,商丘及周边区域家谱775种(其中纸质本673种2969册),商丘、河南历代名人著述及相关资料650余种1030余册,豫、鲁、苏、皖四省方志书2020种3049册。图书馆与商丘姓氏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第二届商丘明清望族文献展”。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挖掘,吸引大批学子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将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创作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坚持开门办学,在服务地方中求发展、求支持,走出一条校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学校坚持将专业创作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既彰显专业实践的“地方味”“文化味”“思政味”,使人才培养植根地方文化沃土,同时又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社会责任。艺术设计学院坚持“艺匠融商”理念,构建“两业三品、实题实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厚重的商丘文化积淀,积极为地方企业进行品牌形象和包装设计;完成“诗经文化园”整体策划及景观文化植入、“木兰小镇”整体规划设计、汉王陵景区东门业态规划与改造提升设计等60多项文创项目。美术学院深入挖掘传统手工雕刻、扎染技艺,相继开发出“庄子漆艺”“宋城皮雕”“归德木雕”“梁园扎染”“千年柘·弓”等多个文创产品,在省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发布会上深受观众好评。承办全国漆画邀请展暨河南省首届漆画作品展,漆画创作成绩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音乐学院原创民族歌剧《应天书院》,填补了商丘歌剧创作的空白。以明末清初归德府才子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凄美爱情故事为素材创作的舞剧《桃花扇》和根据“商丘好人”水上义务救援队真实故事创作的舞剧《舞思·拯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传媒学院与商丘市、“商丘好人”联谊会合作,联合举办了“商丘好人”“商之颂”“老家河南,出彩中原”等大型诵读会。与商丘市、商丘报业集团等合作,联合拍摄了大气磅礴、美轮美奂的《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8集专题片,在“学习强国”平台等主流媒体播出。策划创作了《老家河南,出彩中原》11集专题片解说词与拍摄脚本,拍摄了第一集《“三皇五帝”时期的中原不老传奇》。根据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部署,拍摄了《黄河之旅》10集短视频,荣获全省特等奖,在新华网、央视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播出,各级各类平台点击阅读量迅速破亿;其中在新华网客户端发布的《走进仰韶》1条,阅读量达216万,营造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的舆论强势,掀起一股关注黄河文化、探讨黄河文化的舆论“旋风”,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盛赞,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知名度和影响力。
将地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展课堂教学半径,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学校依托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民间艺术大师工作室等,围绕戏曲、剪纸、蜡染、泥塑、漆画、木雕、皮雕等民间艺术,邀请地方名人名家举办专题讲座、现场展示技艺,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独特魅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成立绿枫诗社、未晞汉服社、青衿读书协会、汉韵雅仪文化社、豫见民俗学社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16个,参与学生3000余人。学校相继开展“游园戏梦——古风沉浸式游园”“梨园青声——戏曲进校园”等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设毽球、汉服体验、寻簪记、飞花令、剪纸、舞蹈、荡秋千、跳大绳等多个传统娱乐项目。充分利用上巳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文化节日节点,开展“今又重阳”“暮春上巳日,秋湖修禊时”等沉浸式节俗文化创意体验活动,以意趣横生的节俗文化创意产品与沉浸式节俗体验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到大学生的视野和生活里。音乐学院国乐团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国乐作品,大学生“柠檬树下”乐队创作的歌曲《赤伶》入选新华社“新青年开学季乐队演唱会”活动,在新华社客户端等平台展播,观看量达150万。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开展“悦读·新知·致敬”朗诵比赛、“中秋月光皎皎,思念悠悠我心”读书活动、诗词竞赛等,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依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文化寻根”“文化服务”等夏令营活动。美术学院“小画笔”社会实践服务团足迹遍布3省6市13个县(区)130多个村庄,创作街道墙绘700余条、作品9万余幅,面积近15万平方米。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组织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参观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感悟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弘扬网络正气。策划推出“应天思政行”系列网络文艺作品。2023年暑期,根据省“牢记嘱托践使命,行走中原看巨变”“大思政”实践活动要求,策划拍摄《中原红色之旅》14集系列短视频,获省特等奖,登上光明网和“学习强国”平台。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的总结,凝练出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校训“应天归德,智圆行方”,创作了大气磅礴的校歌,激发全校师生员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
(yl23455永利官网党委书记 张志坚)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审核:冉祥华 编审:贾莉美 审签:王希文)